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里所有的“規”,都是為他一個人“定”的。
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,可以多跟孩子溝通,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、參與感和儀式感,引領著孩子入門。
我一個朋友家的例子就很典型。他們家孩子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坐車里的安全座椅,每次扣安全帶都是一番搏斗。
直到有一天朋友的老公對孩子說,爸爸任命你做咱們家的“安全天使大人”,每個人的安全帶都由你來監督檢查,不合格的人你有權利處罰他。
之后孩子每次坐車句話就是提醒所有人扣安全帶,自己更是搶著個扣。
他們家孩子被“套路”得當過“刷牙天使大人”、“閱讀天使大人”、“節約食物天使大人”很多官職,孩子到現在,生活方面的自律能力都比同齡人要好。
我們制定規則的時候,要盡量的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感受。
孩子會更傾向于聽從喜歡他們、尊重他們的人。充分跟孩子溝通,是解決孩子抵觸情緒較好的方式。
喬布斯有句話說:“自由從何而來?從自信來,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!先學會克制自己,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,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?!?br />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專注力,一個孩子如果做事情經常被打斷,他就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所吸引,到較后該做的事情,都沒有做好。
我就見過一個孩子,原本在好好的寫作業,但孩子奶奶在一旁看著也許是心疼,一會兒幫孩子扇扇風,一會給孩子遞上盤水果,一會又糾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……
奶奶的做法,實際上就是在不斷的分散孩子的注意力。
同理的,如果學習環境過于嘈雜、書桌書房擺放物品過于花哨、一次性給孩子的任務過多,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斷,都可能造成孩子專注力的降低,自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。
在這個部分,主要是靠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做出一個整體的安排,盡量讓孩子的計劃在執行的時候,可以安靜的不被打擾的進行。
如果實在做不到不被打斷和打擾呢,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打斷后,補償的規則。
多數孩子在執行計劃的過程時,度過了畏難情緒、反抗情緒鼎盛的前7天左右,都可能會在這個容易被打擾的不穩定期栽跟頭。
不妨試著把孩子日記時間、閱讀時間、和背詩時間都固定下來,到了這個時間,就做這個事情,絕不動搖。
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,就設定一個例外規則,比如第二天多閱讀10分鐘,多背誦一首詩。
推動孩子把這件事變成一個習慣,其實也只是需要20天左右。
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跟我說,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。
我問他為什么,他回答:“如果我這個做完了,我媽又要安排讓我干別的。還不如就這樣呢。大不了被她嘮叨幾句唄?!?br /> 是的,有時候當孩子做完數學,我們會希望他讀會兒英語,當孩子讀完英語,我們又盼著他能練會書法;當孩子考了第十,我們會希望他考前五,考了前五,我們可能又希望他進前三……
這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,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一直的要求時,也會自制力變差,開始應付了事。
一件事情持續久了,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,都會產生一種倦怠的情緒。而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,做完這個還有做那個,變得對自己放松要求、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。
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,可以考慮調整一下原本的計劃。
比如孩子不想寫日記了,可以寫寫讀書筆記甚至嘗試一下寫詩歌;孩子覺得看書枯燥了,可以考慮給孩子多換幾種類型的書籍。科普書、小說、故事書,都可以作為閱讀的素材。不一定非要讀一種類型。
讓計劃更有趣味性,而不是更有壓力,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。
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獎懲模式,幫助孩子在自律之外,有一個輔助的”他律“。
類似于孩子寫日記、背詩詞很用心,那么父母可以很認真的表揚他,也可以找一些有趣獎勵送給他。讓孩子嘗到自律的甜頭。
而當孩子寫日記、背詩詞都應付了事的時候,父母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懲戒規則。類似于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、不能去公園玩兒等等,強制性的推孩子一把。
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關于【親子教育中父母應該這樣做】的詳細內容,孩子自主性不高,學習的效率就會降低,想要了解更多關于關于【親子教育】的知識歡迎定期關注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