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:30-21:00
來源: 中加楓華國際學校 編輯:佚名
2020年受疫情與國際形勢的影響,國際教育迎來全新的局面,從趨勢發展、政策等宏觀層面,到課程、師資、留學等教育實踐,都面臨著挑戰與機遇。
時間邁入2021年,面對新形勢,中加楓華國際學校黨支部書記、副總校長明德璋,發表了《疫情期間堅持過程性評價》的專題文章,針對“教育評價改革”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觀點,并受邀與10位教育專家學者一起撰寫《二〇二〇國際學校年度發展觀察報告》,探討行業動向,共話未來發展。
專題報告發表于2021年1月8日《中國教育報》第六版
部分撰稿專家及文章選圖
疫情期間堅持過程性評價
2020年,受全球疫情影響,許多國際學校上半年以線上教學為主,下半年以線下教學為主,在混合式教育過程中,國際學校仍然堅持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。在學科類課程的教學中,線上與線下相結合,并沒有影響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。但是,對于實踐類課程,國際學校對學生的評價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與改變。
國際學校對于學生在校的一切活動,會進行過程性評價。在學生行為規范方面,都會有明確、具體、詳細的規定,同時也有相應嚴格、可操作的處罰流程。因此,校紀校規成為國際學校評價學生行為規范的主要依據。在學生學習方面,國際學校既有過程性評價,也有結果性評價。
過程性評價涉及學生的學習態度、課堂參與度、小組合作、作業完成情況、語言運用等各個方面;結果性評價*括小測驗、期中期末測試,小論文、研究性報告、個人檔案等,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在學期(年)末總評中的權重相當。國際學校還有對于學生個性化的評價,如對學生興趣愛好、學科競賽、社會實踐、社團活動、公益活動等方面進行多元評價。近年來,國際學校中的IB、A-Level、AP、BC(加拿大高中課程)、VCE(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高中課程)等,對于學生自主學習、獨立研究、論文寫作方面的要求與評價逐步提高,在學生評價中的地位越來越高。
國際學校教師隊伍一般由外籍教師、“海歸”與本土中方教師構成。絕大多數國際學校的教師都存在流動性大、不穩定等問題。因此,各校對于教師的評價都有其獨特性。另外,外籍教師在文化背景、交流方式上與中國學生及家長有差異,需要相互尊重、相互信任;中方教師在教育理念、教學方式上更習慣傳統模式,需要轉變、需要創新。這些不同,又要求國際學校對中、外教師評價有一定的差異性。外籍教師一般實行年薪制,主要通過合同約定以及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評價教師;中方教師一般實行績效工資制度,績效工資方案對于不同的國際學校差異比較大,相對于公立體系的學校,評價機制更靈活、評價結果更關注業績指標與**效益。
國際學校對于教師的評價,從形式上分為學生評價、家長評價、管理層評價及教師自我評價。從內容方面*括對教師職業道德、教學態度、教學能力、教學成績、師生關系、家校互動、社團輔導等方面的評價。對于中方教師來說,雙語教學能力、跨學科教學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評價內容。評價結果一般分為優秀、合格、基本合格與不合格。
國際學校的教育評價對于國內基礎教育學校落實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》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啟發:一是改進學生評價,應該對學生在校的一切活動進行科學評價,將學生的行為規范、學習表現、興趣活動、課外實踐活動等納入學生評價過程,注重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、個性化評價,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,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,階段性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。
二是改進教師評價,**限度地激發教師的潛能。特別是轉變唯分數、唯升學為導向的評價觀,從教師的職業道德、教學態度、教學能力、教學業績、師生關系、家校互動等方面,全面、科學、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創造性**。教育評價還要關注并尊重教師的個體差異。
三是改進學校評價,**的學校需要有**的評價文化。作為基礎教育學校,建立共同的評價文化并得到教師、家長及全社會的認可是當務之急。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,不僅是每一位教育**者的課題,更是全社會的大課題。
中加楓華國際學校報名、校園參觀及了解招生動態,請: ,或通過下方報名通道登記。